[津市市]农业综合开发助推农业现代化 |
|||
|
|||
津市市农开办主任 马成明 常德市委打造“一个中心”、实现“三个迈进”、建设“五个常德”和津市市委“两个率先实现”、“两个基本建成”、“两个历史跨越”的总体要求,为农业综合开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努力适应新常态,加快谋求新发展,津市农开办决心用“两会”精神总揽农开工作全局,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加快津市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农业综合开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手,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帮手,今后五年要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贡献力量。 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田水路林电综合治理,闸站桥涵渠全面配套,增强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和机耕路、机耕桥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开展农田林网建设,为项目区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保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津市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可以争取每年建成0.3—0.5万亩高标准农田,力争2020年我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5万亩。 二、扶持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面较广、竞争力较强、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力争2至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落户津市。同时,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建设发展一批优势农产品种养基地、储藏保鲜设施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促使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提升全市农业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让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真正为我市农民带来实惠。 建好土地治理项目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开办紧紧围绕基本农田改造这一主要任务,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狠抓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建设。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等措施的综合治理,基本达到了 “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目标。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奠定了基础。 一是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格局。 当然,要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问题。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但是,国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的合理流转,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 而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现在我市农村大部分基础条件好的粮农基本上都使用了机耕、机播、机收;而且成立了几个粮食,蔬菜种植合作社;为农业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提供了范例。 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之中,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行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板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农业生产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机肥和长效肥;(3)利用作物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秆发电、气化后形成再生能源、作为牲畜饲料等构成再循环经济;(5)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场载畜量以保护生态环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世界银行贷款可持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我市新洲、白衣的实施,为发展生态农业做出了示范。 四是从机械化农业向“互联网+”方向发展。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工作效率,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即“互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阶。 五是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国未来农业的生产组织与服务,将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对接,成立相应的农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及时疏通渠道,使各种农作物产量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达到最大,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四、实施项目“微管理”,工程质量上台阶。 微信的蓬勃发展,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管理加入微信平台网络体系管理行列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对农开项目建设的全程管理监督将带来颠覆性变化。项目工程建设实施全程监督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构建联系常德市办项目管理负责人、监理公司总监、旁站、现场监理、业主、施工标段项目法人、项目经理、项目区乡(镇)村的义务监督员网络管理体系;成为农开项目建设工作有效覆盖项目区工程管理的载体,正面引导项目建设全程监管的抓手,微信平台所设人员能够及时做好项目工作亮点、重点工程进度、质量信息等内容的发布,尤其是项目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的动态、经验材料、图片以及施工现场等内容,提供给领导正确决策,及时有效的解决疑难问题,确保提高农开项目工程建设质量。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
|||
|